主页   旧约   新约   圣经对照   耶稣生平   爱的真谛   意见反馈   
 





A A A A A
丁道尔圣经注释


马太福音第廿八章
iii. 墓空而主复活(二十八1~10)
  新约里无处找到对耶稣复活的描述341,我们看到的仅是对其结果的
  要协调在各福音书中
  1. RSV 圣经说得十分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是星期日天快亮的时候。第一个短语 opse …… sabbaton 的意思很自然是“安息日将尽”,而动词 epiphosko 译作天快亮的时候(路二十三54也用此动词表示“快到了”之意),因为犹太人的一日“始自”黄昏。布莱克(Black, pp.136~138)344在此基础上认为马太这里指的是星期六的晚上,这便与其它福音书的说法不一致了,他们都说妇女们来到墓前的时刻是黎明时分。其实,其它地方 epiphosko 都指黎明,opse 也清楚地用来作“以后”的意思,与 RSV 的译法一致(见 BAGD, p.610b),这样看来,RSV 的译法还是较为妥善的345。马可福音中的“清早……出太阳的时候”说得多么明了,很难理解马太为何不采纳这一说法。来看坟墓,若与马可福音十六1~2的描写相比,她们的动机简直太索然无味了,何况她们在二十七61时早已看到坟墓了;可见马太的兴趣不在
  2. 关于地大震动,请参看二十七51注释iii. 耶

  3~4. 对使者形象的描写重现了但以理书十6(“面貌如闪电”)和七9里神本人的形象(“衣服洁白如雪”)。关于看守的人的反应,可以与但以理书十7~9的话比较,另外启示录一17人们见到异象后的反应,也与但以理书十7~9部分一致。所以,这里见到的“神的使者”,不单是个“使者”,从对他的描述看,他就是神本人的显现。这在旧约中是常有的事。
  5~7. 这几节已将看守的人略去,使者的信息是专门传达给妇女们的。被邀请去看安放主的地方的,正是那些看着主的尸体安葬的人(二十七60~61)──这样就避免了产生差错的可能性;复活了的正是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一切都照
  在第7、10、16诸节中多次提到加利利,使它成为全书在胜利的高潮中结束的地方,这正是马太自始就有的意图,他曾强调加利利是出现大光的地方(四12~16),与耶路撒冷不同;耶稣在耶路撒冷遭受厌弃并被处死,
  8. 马可提到他们害怕,马太又加了大大的欢喜,从这里开始为第17~20节那欢欣鼓舞的高潮作准备。这种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正是她们遇此事后所产生的自然反应。去报给
  9~10. 路加未提耶稣在坟墓外边向妇女显现的事,路加福音二十四22~24中找不到任何记载。此外,路加福音二十四34的意思好像主第一个是向彼得显现的,如果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十五章中是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录的,那么意思则与路加同。但是,当时妇女是不算见证人的,基于这个思想,我们很难要求在保罗所列的清一色男人的名单中包括妇女。约翰福音二十11~17和马太福音一样,都说首先是显现给抹大拉的马利亚看(在第2节里又突然用了复数我们,说明马利亚当时很可能不是独自一个人),另外两个鲜明的巧合之处(摸耶稣和去向耶稣的“弟兄”传信的记述),说明约翰福音中的细节已经暗含在马太福音这几节中了。照以上的种种对照看来,可以说马太
  邓恩(Dunn, pp.126~128)的意见是,有关耶稣复活的记述中有众口纷纭之处,如有人说显现的是个“少年”,又有人说是天使,还有人说是复活的主本人。究其因,是因为那些妇女“又怕又喜,心情混乱”,自己也说不准究竟看见了谁,或是看见了什么。“她们认出看到的是耶稣的像貌(也可能是根据彼得所见而回忆的),可是她们的
  “愿你们平安!”是希腊人见面时正常的问候方式,就像我们的亲切问候“你好!”一样,与天使出现时那吓人的样子不同。她们抱住

  耶稣并不只简单地重复天使的话。现在,耶稣除了本人肯定
341 公元二世纪的“彼得福音”中有对耶稣复活的早期描述;其
342 J. W. Wenham 近期对此付出了用心的尝试,请看其近着 Easter Enigma(1984)。
343 请看 D. Wenham 之作,载于 TynB 24,(1973), pp.21~54,那里全面探讨了马太使用一个单独的传说,故而造成与马可福音不同的可能性。
344 参看 Gundry, pp.585~586.
345 参看 M. D. Goulder 之着文,载于 NTS 24(1977/8), p.237.
346 他这个观点不能广泛被人接受,见16节的注释v. 耶
iv. 卫兵的报告(二十八11~15)
  马太福音在第7节耶稣指示门徒往加利利去,和第16~20节门徒见到耶稣的高潮之间,加了一段对耶路撒冷城的最后描述。与复活了的耶稣
  对马太的有关卫兵的全部
B 
  有人发现一个罗马帝国颁布的严惩盗墓行为的通令──据说是在拿撒勒发现的(见 Bruce, pp.284~286),这可成为间接证明。这份文件至少证明在第一世纪的巴勒斯坦,第13节中所编的假话听起来很真实,因为当时确有人从坟墓里盗走尸体。
  11. 尽管士兵们归彼拉多管辖,但他们这次的守墓任务是由祭司长们指派的,执行的情况如何,祭司长们比彼拉多更为关心,所以事情一发生,他们首先就进城去向祭司长们报告。
  12~13. 祭司长们出的主意不仅有损士兵们的信誉,而且会给他们带来危险,因为在岗位上睡觉是严重的过失,甚至有被处死的可能。若想说服他们去制造这样的舆论,非拿出一笔重金不可(希腊原文是“足够的钱款”──数目很大)。不过,说服士兵也不难,他们必定想到,就算不说睡觉的假话,他们的失职也已够严重的了,无论怎么说也不用想从彼拉多那里得到什么宽恕。祭司长们好像根本不考虑士兵们在整个坟墓被盗的过程中,一直沉睡不醒是不可能的,也不考虑士兵们在熟睡之中,却能知道墓内所发生的事,是多么无法令人相信──在他们看来,再不可信也比说真话好!
  14~15. 很有可能巡抚根本听不到士兵失职的事──归根结蒂这是犹太人自己的事。但是,即使事情败露,祭司长们也知道不难用行贿的办法来劝住这位巡抚大人347。关于后来这话传播的事,请看二十七62~66的注释ii.
347 见 Philo, Legatio ad Gaium,
p.302,便知彼拉多是个人所周知的贪官。
v. 耶稣复活并掌权(二十八16~20)
  关于本段与二十七57~61的关系,请看二十七57~二十八20注释的引言部分 D 耶
  有两处与开头的章节相呼应,构成了整部福音书的圆满框架:其一是第18节表明耶稣作了全世界的君王,而第一章1~17节里证明
  路加、约翰和保罗(林前十五5~7)多次记载复活了的耶稣显现的情况,只有约翰福音二十一1~23明确指出有一次是在加利利显现的,别人谁也没有记载这同一件事(请再看第16节注释);当然我们总可以猜测说马可在其福音书的最后记载了这事,不过已经遗失。如此看来,加利利的显现在全幅图画中的准确位置几乎无法判断。十一个门徒有可能在耶稣升天和五旬节圣灵降临之前,又回到了耶路撒冷(徒一~二章),不过在马太的全幅构图中,加利利显现的一幕是耶稣向门徒道别和派遣他们出去执行使命。赫伯德(B. J. Hubbard)348认为这段记述完全是仿照旧约耶和华派遣
  16. 马太讲述了犹大的结局(二十七3~10)之后,“核心圈子”里自然只剩下十一个门徒了。如此准确地指出十一个门徒,显然与史敦豪的观点不一致(见其书175~181页;见前第7节注释iii. 墓空而主
  17. 第18节提到耶稣“进前来”,似乎说他们起初是在一定距离之外见了
  18. 见到他们“踟蹰不前”,耶稣便进前来再一次消除他们的疑虑(十七7是马太说耶稣“进前来”的唯一另外一处)。他那浩气凛然的声明,因以但以理书七14为基础而显得更具深意。耶稣在二十六64也引用过但以理那一节的话,并说“后来”必要实现;对那时来说,还是将来,而现在事情已经发生了(见二十六64注释ii.
  19. 耶稣既在万国万民中作王,就要求有人到万国万民中去传道。十5~6门徒只可以在以色列人中传道的限令已经撤消,因为但以理书七14说人子的国度要求万民都作
施洗
百夫



  给他们施洗和“教训”他们(20节)是主要动词词组“使……作我的门徒”的两个分词,用来进一步指明门徒的职责。在马太福音里,施洗曾只是约翰的事,不过约翰福音说得清楚,施洗也曾是耶稣传道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至少在施洗约翰还活跃的时期是这样(约三22~26,四1~3)。在约翰施洗的背景上,耶稣的施洗和传道活动才能理解为教人悔罪向善,并为神洁净和预备子民的行动。但是约翰的施洗仅是预备性的(三11),耶稣现在要建立一个意义更完备的施洗,这施洗是对父、子、圣灵的许诺(奉……的名即“归于……的名”,指向……献出忠心;有趣的是,耶稣本人受洗时,父、子、圣灵三位都到场了,三16~17)。现在耶稣已与其父和圣灵一同成为信奉敬拜的对象。体验神在三位中的存在是作门徒的根本。同时名这个词用的是单数,也强调了三者的合一。
  根据我们现有的记载,新约时期施洗始终是奉耶稣的名进行的。如果在耶稣升天之前
  20. 迄今为止耶稣是那唯一一个教训人的,马太一直没有用教训这动词来描述门徒的活动,现在
  耶稣最后应许与他们同在,一方面反映了一23中
348 The Matthean Redaction of a Primitive Apostolic Commissioning(1974).
349 请看 Jeremias, NTT, p.303;另参看 Dunn, pp.123~125.
350 请看 K. Grayston 之着文,载于 JSNT 21(1984), pp.105~109.
351 进一步请看 J. P. Meier 之着文,载于 CBQ 39(1977), pp.94~102.
352 拙见认为有这种可能性,发表在 C. Brown 编篡的 History, Criticism and Faith(1976), pp.130~131.
353 H. Kosmala 载于 Annual of the Swedish
Theological Institute 4(1965), pp.132~147之论文,对此有最全面且引人入胜的阐述。
354 请特别看B. J. Hubbard, The Matthean
Redaction of a Primitive Apostolic Commissioning, pp.151~175.
──《丁道尔圣经注释》



和合本简体
简体中英对照
和合本繁體
繁體中英對照
吕振中版
思高版
新译本
文理版
King James
New King James
New International
Deutch
Français
español
NVI
한국의
한국의 NKRV
한국의 KCB
WEB
基督徒文摘解经系列
丁道尔圣经注释
每日研经丛书
新旧约辅读
歌曲 成语 词典
|  主页  |  旧约  |  新约  |  圣经对照  |  耶稣生平  |  讨论分享  |  意见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