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旧约   新约   圣经对照   耶稣生平   爱的真谛   意见反馈   
 





A A A A A
每日研经丛书


马太福音第八章
在行动中的爱
马太是所有福音书的作者中,最有次序的一位。他决不会随便安排他的数据。假如在马太福音之中,某一件事的记载跟另一件事相联贯,这个连续一定是有理由的是;马太在五、六、七章的安排就是如此。其中记载着登山宝训,也就是耶稣的教训;到第八章他告诉我们耶稣所行的事迹。第五、六、七章我们看到
第八章是神之章,在我们尚未仔细研究以前。先来看这些神迹。本记记载着七件神迹:
(一)大
(二)百夫长的仆人医治(5-13节)。百夫长是一个外邦人,严格的犹太正宗派教徒会说,他只是地狱之火的燃料;他是为外国政府占领势力服务的仆役,有爱国的犹太人会把他当作暗杀的对象,而不是帮助的对象。仆人就是一个奴隶,奴隶只是一件活的工具。我们这个神迹之中看到 神的爱,怎样去帮助众人所憎恶的人及众人所轻视的奴隶。
(三)彼得的岳母蒙医治(14-15节)。这个神迹是向巴勒斯坦的一所简陋房屋中的淳朴家庭所施行的。既没有宣传,也没有喝采的观众,只有耶稣与家庭之亲人。我们在这个神迹中,看到宇宙之 神无限的慈爱,在没有外人而祗有家庭中成员的范围内施展的能力。
(四)傍晚之时凡带到门口的病患者,都得到了医治(16-17节)。我们在这个神迹中看到 神慈爱行动的普遍性。没有一个人是耶稣所厌弃的;
(五)文士的反应(18-22节)。表面看来,似乎这一小段的记载不应该放在神迹这章里面;其实这是一个受人格感召的神迹,有文士受感动来跟随耶稣就是一件神迹。这位文士似乎忘了他对于律法的忠诚;虽然耶稣所提出来的事跟他献身的目标有冲突。至少他不再把耶稣作他的仇敌,而是当作他的朋友;不当为一个敌对者,而是一位住人。
这一定是出乎本能的反应。佛逊(Negley Farson)描写他老年祖父的故事。当佛逊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他并不知道他祖父过去的历史,以及祖父做些甚么。但是他说:‘我所知的是他使围绕他的,彷佛是混血种的狗一样。’文士在那里看到从未在别人身上见到过的光辉与尊严,神迹就是这样地产生了,文士的心被耶稣基督所吸引。
(六)平静风浪的神迹(23-27节)。我们在这件神迹中看到耶稣怎样处置那将要吞没人的巨浪。普西(Pusey)在他妻子死的时候,就有这样的经历。他说:‘在那段时光,似乎有一只手,托住我的下颚,使我下垂的头能够抬起来。’ 神的爱在困扰与乱之中带我们平静和安宁。
(七)医治格拉森被鬼所附的人(28-34节)。古时候的人认为所有的疾病都是鬼魔的作弄。我们在这件神迹之中看到 神的能力怎样对付魔鬼的能力;我们也看到 神的良善怎样进入属世的邪恶; 神的慈爱与恶毒跟不法相对抗,更使我们看见 神的良善与慈爱,拯救人胜过毁灭人的邪恶与仇恨。
行尸走肉(八1-4)
古时候,大
在开始的时候可能只是一个小疖子;渐渐引起溃烂,疮口发出恶臭,眼球突出,眼珠瞪视,声带逐渐改变,使声音变粗,呼吸的时候带有啸声。手脚经常都在溃烂,使病者渐渐变成一堆烂肉。


耶稣时代的巴勒斯坦地方,长大
从来没有一种病,使患病者跟其它的人相隔得这么远。这就是耶稣所摸的人。在犹太人看来,新约圣经中再也没有一句话,比这个简单的句子,更令人惊叹:‘耶稣伸手摸长大
超越律法的同情(八1-4)(续)
我们在这段故事中,必须注意到两件事情──长大
(一)
没有一位
他绝对信任耶稣的能力。没有一位拉比能够开药方诊治
(二)
(三)
因此耶稣对这位
耶稣认为人生唯一的责任就是去帮助人,唯一的律法就是爱。同情的责任,爱的责任,应在一切其它的律法、律例与法则之先,这个观点使
真实的谨慎(八1-4)(续)
这里还说明了两件事:耶稣把律法放在一边,甘冒受传染的危险来帮助人,并不是罔然不顾前后,也不是忘却真实谨慎的必要。
(一)
巴勒斯坦是被占领的区域,而犹太人又是一个骄傲的种族。他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是 神的选民,而且梦想有一日 神会派拯救者来;可是他们所梦想的多半属于武力和政治力量的征服。这一来,竟使巴勒斯坦成为当时最易爆发战火的地方。在革命之中生存,领袖不断更迭变易,虽有光辉荣耀的片刻,过不多久就被罗马的势力所消除。现在如果这位
(二)耶稣要这位
耶稣吩咐这人要经过这些步骤。就是指导这个人不要忽略当日的治疗方法。我们接受神迹,但不是忽视目前所有医学与科学的治疗办法。人必须在 神的能力与我们的力量合作之前,竭尽所能去行。神迹并不会临到一个懒惰成性、只会等待,而不作事的人身上;惟有藉着人充满信心的努力,和 神无限的思典,它才会产生。
一位善人的恳求(八5-13)
这位百夫长在新的舞台上,虽然只有惊鸿一瞥,却已是福音故事中最富于吸引力的人物之一。百夫长是罗马军队的中坚分子,一个罗马军团中共有六千个兵士,分为六十队,每队一百名,队长即称为百夫长。这些百夫长都是在罗马军中长期服役的正规军,他们要负责军团的军纪,是联合全军的力量。无论平时或战时,罗马军队的军纪就是靠他们来维持。波律比乌(Polybius)在描述罗马军队的时候,提到百夫长必备的条件:‘他们决不是爱好冒险,寻求危险的人;而是能够发号施令,行动稳定且可靠的人。他们不应当过份急于参加战斗,但受到强大的压力时,他们能够忠于职守,随时以身相殉。’百夫长乃是罗马军队中最优秀的人才。
值得注意在新约中所提到的每一位百夫长都很有荣誉,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有一位百夫长,在十字架底下,承认耶稣是 神的儿子。哥尼流是耶稣教会最早的一位外邦归主者。另一位百夫长突然发现保罗是罗马公民,就拯救他脱离暴民的忿怒。有一百夫长知道了犹太人要在耶路撒冷与该撒利亚之间谋杀保罗,就采取行动来破坏他们的计划。另一位百夫长受命于腓力斯大人照应保罗;还有一位百夫长在保罗最后一次上罗马的途中,与他同行,十分有礼貌地对待保罗,且在暴风雨袭击船只的时时候,接受保罗为领袖(太廿七34;徒十22,26;廿三17,34;廿四23;廿七43)。
在迦百农的这位百夫长却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就是他对待仆人的态度。他这个仆人一定是一名奴隶,可是这位百夫长竟为他仆人的生病而忧愁,并且决意要竭尽所能的救助他。
这与主人待仆人的态度相反,因为在罗马帝国,奴仆是无关紧要的人,他们之中的任何人受苦、生存或死亡都不重要。亚里士多德论及人生可能的友诅写道:‘对无生命的事物,既无友谊,亦无公义;其实,对牛马没有友谊,对仆人也没有友谊,因为主人与奴隶并没有共同点。一个奴隶就是一件活的工具,正如工具乃是无生命的奴仆一般。’
奴仆并不见得会比一件东西,作奴隶的人绝对没有合法的权益。他的主人可以随意对待他,或者随心所欲的恶待他。罗马法律专家加阿斯(Caius)在他的法典中规定:‘我们注意到一种并遍的观念,就是主人操有奴仆的生死大权。’瓦若(Varro)是罗马的农业作家,写了段冷酷的文字,把农业工具分为三等──发音的,不发音的与哑吧。‘发音的就是奴仆,不发音的就是牛,而哑吧就是车子。’奴仆与牲畜和车子真正的区别,只是奴仆会说话。
另一位罗马的农业作家伽妥(Cato)所写的一段文字,更表现这位百夫长的态度是何等的不寻常!他劝告一个购买田地的人,说:‘查看家畜,再决定买卖,倘若价格令人满意,就卖掉你的油,出卖剩余的酒和谷子,卖掉筋疲力竭的母牛,残缺的羊,羊毛和羊皮,旧的车子,旧的工具,年老的奴仆,生病的奴仆,以及一切多余的东西。’伽罗(Carro)直率的忠告就是把有病的奴隶赶出去。克利苏格司(Peter Chrysologus)把这件事总括来说:‘一位主人无论怎样待他的奴隶,即使不应当的、忿怒的、任意的、不任意的、忘记了或经过仔细考虑有意或无意的,都是正确、公义和合法。’
事实说明了这位百夫长是一位超乎寻常的人物,因为他爱他的奴仆。可能百夫长第一次来见耶稣的时候,他那不寻常和出乎意料之外的温柔与爱,使耶稣受了感动。爱永远能够遮掩许多的罪,那关心别人的人,总是与耶稣基督相近。
信心的护照(八5-13)(续)
这位百夫长不仅在对待仆人的态度上,显得十分特殊;他还是一个特别有信心的人。他想求耶稣帮助医治他的仆人,可是却有一个困难的问题。他是外邦人,耶稣是犹太人,安照犹太人的律法,犹太人不能到外邦人的家里去,因为所有外邦人的居处都是不洁净的。米示
并不是这不洁的律法对于耶稣具有任何的意义,也不是
耶稣在这里引用了一幅著名而生动的犹太图画。犹太人相信弥赛亚来临之时,所有的犹太人都要坐下来享受一个盛大的筵席,百兽之王伯里目特(Behemoth)与海兽之王利韦亚坦(Leviathan),将供作宴客的美味。‘是你保存他们,直到你所愿意的时候,将他们赐与你所喜悦的人作食物。’(以斯拉续编下卷六章五十二节)‘伯里目特将要在他的所在显现,利韦亚坦将从海中升起,我在第五日所创造的这两只大兽,将要保留到这个时候,他们要成为一切存留之人的食物。’(巴录书二卷廿九章四节)
犹太人一心一意地期待这弥赛亚的筵席,可是从来也没有想到,外邦人竟会在其中坐席。‘那一邦,那一国不事奉你,就必灭亡,也必全然荒废。’(赛六12)他们认为到了那个时候,外邦人要被消灭。耶稣在这里也说从东从西,将有许多人来坐席。
更糟的是他说有许多天国之子,将要被撇在门外。儿子就是承受产业的人,天国之子就是承受天国产业的人,因为作儿子的就是继承者。可是犹太人却失去他们的基业。犹太人总认为:‘罪人的基业就是黑暗。’(所罗门的诗歌十五章十一节)拉比曾说:‘在地狱中的罪人为黑暗所笼罩。’犹太人对于这番话最为震惊,他们认为绝对被撇在外面的外邦人,反而作了弥赛亚盛宴的宾客;他们认为应受热烈欢迎的犹太人,反倒被关在外面的黑暗里。形势倒转了过来,一切的盼望都落了空。
犹太人一定要知道达到 神面前的护照,并不是属于任何国家的国民,而是信心。犹太人相信他们是蒙拣选的人,因为他是一个犹太人,所以跟 神特别亲近;他是属于 神所统治的民族,足以使他自然地得着救恩。耶稣教导我们,在 神国度中唯一的等级,就是信心的等级。耶稣基督并不属于人类的任何一个种族,
超越距离的能力(八5-13)(续)
耶稣说了话,百夫长的仆人就得到了医治。不久以前,这个神迹可能不容易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如果耶稣与患病者有实在的接触,
人们一次又一次地面对着一种力量,这力量并非来自一般的接触,一般的路线或途径。
斯文登保(Emanuel Swedenborg)的生活中就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七五九年,斯文登堡正在哥登堡,他叙述在三百哩以外斯德哥尔摩城里所发生的一场火灾,且把火灾的详情告诉城内市政府的负责人。他叙述火灾的时间、地点、屋主的名字,火势何时扑灭,后来经过调查证明他所说的每一点都是真实的。这些知识是从不为常人所知的途径达到他的心中。
著名的爱尔兰人诗人叶兹(W. B. Yeats)也有类似的经验。对于他,某些符号代表某些事物,在他日常的生活中,他从事一番并不太科学化的实验,将这些符号藉思想的力量,运送给别人。他在斯拉哥(Sligo)有一位叔叔,这人决不是一个神秘,虔诚或属灵的人物。每年夏天叶兹都要去探望他。‘在斯拉哥有一些高低不平的沙丘和低崖,而他在低崖和沙丘之间行走,我习惯了在海边散步;我只要想象一些符号,不用说话,他就会知道那些经过他心灵之眼的;在短暂的时期之内,他几乎从不会错过那些适当的幻影。’叶兹提到有一天在伦敦的晚宴盛会之中,所有的宾客都是他的挚友,他说:‘我在纸上写道:“五分钟以后,鲍威尔(York Powell)将会说到房子着了火的事”,写完之后,就把这张纸放在邻座之人的餐盘底下,一面想象火的符号,并且默默地等候。鲍威尔的谈话从一个题目,转到另一个题目,五份钟之内就在讲述他年轻时所见的一次火灾。’
人们时常在引述这一类的事件;但是到我们的这个时代,雷恩博士(Dr. J. B. Rhine)对于感官以外的知觉,才开始从事一定的科学实验。如今这种现象由于讨论得越来越多,通常以缩写ESP命名。雷恩博士在美国的狄克大学(Duke University)已经举办了数千次实验,表明人可以不必藉着平常的感官得知事物。他采用二十五张划了符号的卡片,作为一组。分派卡片的时候,要一个人来说出卡片的符号,但别人看不到这些卡片。参加这种实验的一位学生,名叫皮尔斯(Hubert Pearce),在第一次的五千回试验中──每回试验要顺序说出一组卡片的符号──二十五张中他平均说对了十张,按照或然率他只能说对四张。有一次他的意志特别集中,竟说对了全部二十五张;而在数理上计算这种可能性的比例是298,023,223,876,953,125比一。
伯劳门(Brugman)举办另一种实验,他选出雨个人,把发送者带到楼上的一个房间,收受者在楼下,在两个房间中间有一个开口,但有两层玻璃封住,中间隔有一层空气,所以发送者十分不可能用声音来传递他的信息。在玻璃的开口之处发送者可以看到收受者的手。收受者的面前放了一张卓子,上面有四十八个方格。收受者的双眼蒙住,在他与方桌中间且隔有一层厚布幔。他手上拿着一根棒穿过布幔可达到桌子上。所作的试验是发送者凭意志的力量叫收受者移手中的捧指向某一个方格。按照或然律,收受人在一百八十次中,命中四次;实际上他竟能命中六十次。因此若要否定发送的心意对收信人的心意的影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瑾乃脱(Dr. Janet)博士肯定地证明了一件事实:在某个距离之中使对方催眠,在二十五次的实验中成功了十八次,另外四次的实验亦有部分的成效。
虽然离开实际的了解还差得很远,至少我们已经毫无疑问地看到,一个人的心思可以在一段距离中,使另一个人的心思在某种方式之下产生作用。如果人的心思也能达到这个地步,更何况耶稣的呢?近代的恩想使这件神迹更容易相信,这真是一件希奇的事。
茅舍中的神迹(八14-15)
我们若将马太与马可的记载互作比较,就可以知道这个在迦百农所发生的事迹,是在安息日,耶稣到会堂去敬拜之后。耶稣在迦百农的时候,
这次彼得的岳母患了热病。在巴勒斯坦地方共有三种热病:第一种称为马耳他热(Moltafever),患者的病征是虚弱、贫血、消瘦、延续数月之久,最后常因病情恶化死亡。另一种是间歇性的热症,很像肠热病。最后一种是疟疾,在约但河的入口与它流向加利利海的出口之处,有一片沼泽地带,疟疾繁殖,迦百农与提比哩亚均为疟蚊猖狂的地区。疟蚊时常还会加上黄疸病和发冷病,因此病患备受最痛苦与不幸的经历。彼得岳母所患的热病,很可能就是疟疾。
这次神迹告诉我们许多有关于耶稣的事,却很少提到
(一)耶稣从会堂而来,
这里不公开,也没有钦慕与惊讶的观众,只有一位贫穷的妇女正在一间简陋的茅舍中忍受着普通热病的煎熬。在这种情形之下,耶稣仍然施展
耶稣从不因过度疲乏而不帮助人──人类的要求和需要,
(二)这件神迹的记载中,也提到一些与耶稣治愈的妇人有关的事。耶稣把她治好了以后,她就忙着服侍耶稣和其它的客人。她很清楚认为自己是:‘蒙拯救去服事人’的人;耶稣既然治好了她的病,她唯一的愿望就是使用她刚恢复健康的身体,来服事耶稣和其它的人。
我们怎样使用基督的恩赐呢?有一次王尔德(Oscar Wilde)写了一篇他自称为世上最精彩的短篇故事,叶兹在他自传中,引述这段未经修饰、未曾在最后的形式上受到文字技巧破坏,质朴无华的原文,并称之为,‘可怕地美妙’:
基督从单纯的环境,往一座奢华的城市去。当
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比喻,论到人怎样滥用了基督的恩赐与 神的怜悯。彼得的岳母运用她恢复健康的恩赐,来服事耶稣和其它的人,我们也应该如此地运用 神所赐给我们的每一件恩赐。
在众人之中的神迹(八16-17)
我们已经看到,马可对于这一连串事件的记载,清楚的说明它们都是在安息日所发生的(可一21-34)。这也说明了为甚么本段经文所记载的事发生在傍晚的时候。根据律法,在安息日甚么工都不可作,即使治病也是犯法的。只可以采取一些步骤使病情不致恶化,但不可以把病人治好。普通的律法规定在安息日只能治疗有性命危险的人。在安息日担子是不合法的,人所背负的担子只能相当于两只干无花果的重量。所以无论用担架抬、把手抱,或背负病人从甲地到乙地求治,都是不合法的;因为他们要是作了这样的事,就是等于担了担子。在天空出现两颗星的时候,安息日就正式终止,因为在当时还没有报告时间的钟。这也是众人为何要在迦百农等候黄昏的时候来到,才向耶稣求治的原因。他们知道只有耶稣才能医治他们。
但我们一定要思想耶稣在安息日到底做了一些甚么事?
马太在这种情境之下,想起了以赛亚的话(赛五十三4),其中论到耶和华的仆人,担当我们的软弱,背负我们的重担。
基督的跟随者在别人求帮助、求医治的时候,不能寻求休息。希奇的是他会发现,在他服事别人的时候,他的疲乏得到更新,他的软弱得到刚强。他也会发现,当需要来到的时候,力量也接踵而至。他虽然感到疲乏不能为自己前进一步,却能为别人继续地走下去。
计算代价的呼召(八18-22)
第一次看这段经文,似乎不应该放在这一章之内。这是神迹之章,乍看之下,这段记载似乎并不与这一联串的神迹事件有关系。马太为甚么要把它放在这里呢?
有的人解释马太把这段经文安插在这个地方,是因为他的思想集中于耶稣是受苦的仆人这观念上。他还引证了以赛亚书五十三章四节的经文:‘他诚然担当我们的忧患,背负我们的苦。’(太八17)在马太脑海中的这幅图画,很自然被牵引到另一幅无枕首之处的图画。正如普路麦尔(Plummer)所说:‘耶稣的生命开始于借用的马房,结束于借用坟墓。’所以有的人为,马太在此地插入这段经文,是由于这一段经文以及紧接在它以后的记载,都表明耶稣是 神受苦的仆人。
可能这就是马太的用意,不过马太把这段经文插入这神迹之章,更可能的是因为他在这些事上看见了一个神迹。一位文士愿意来跟随耶稣,他给予耶稣他所知道的最崇高的尊称:‘夫子’。希腊文是didaskalos,即希伯来文拉比的翻译。他认为耶稣是他所看到、所听到的人中,最伟大的一位老师。
任何一位文士给予耶稣这样的称呼,且表示要来跟随
厄略特(W. H. Elliott)在他的自传:未发现的终结(Undiscovered Ends)之中,提到一件有关于伟大的女演员艾文思(Edith Evans)的事:‘她的丈夫死了以后,她满怀忧愁地到我们这里来……她用一个多钟头的时间,在我们查斯脱方形建筑物的客厅里,倾诉她内心的感觉,那些出自内心深处的感觉。她的人格充满了房间。那个房间真不够大……接着好几天,在我现在看来,我们的房间,彷佛是触了电一般,那强烈的震荡仍未止息。’
这就是耶稣人格的影力,达到犹太拉比身上的同一个故事。其实今天最需要的还不是向人传讲与耶稣有关的事,而是把耶稣带到人的面前,让耶稣的人格来成就其余的工作。
这件事情并不是到比为止。文士一旦经历了这个反应,耶稣就告诉了他,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耶稣好像告诉这个人说:‘在你还没跟从我以前,先想一想你正在作甚么?在你还没有跟从我以前,先计算所要付上的代价。’耶稣并不要
在人生的任何一面,作人都应该面对现实。如果一位青年人表示了愿意求学识的愿望,我们一定要对他说:‘很好!不过你是否准备放弃娱乐,刻苦度日呢?’一位探险家要组织他的探险队的时候,一定有许多人要来贡献他们的服务;但为了铲除浪漫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他必须这样问:‘很好!但是你有没有准备接受冰和雪,沼泽和和炎热,筋疲力竭和极度的疲乏?’青年人若要成为运动家,作教练的应当对他说:‘好!但是你有没有准备克制自己与操练自己?因它们是
没有人能够说他跟随耶稣是在装假。耶稣的诚实是丝毫也不妥协。如果我们导致人相信,基督徒的道路是一条容易的道路,我们真的给耶稣帮了一次严重的倒忙。世界上没有一条路像基督的道路那样的令人战
未能把握时机的悲剧(八18-22)(续)
不过在那里另有一个人想要跟随耶稣。他说如果先让他回去埋葬父亲,他就愿意来跟随耶稣耶稣的答复乃是:‘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你跟从我罢!’第一次读到这句话,似乎很难于了解。犹太人认为好好地埋葬死去的双亲,是一种神圣的职责,雅各死的时候,约瑟请求法老准许他回去埋葬他的父亲,他说:‘我父亲要死的时候,叫我起誓,说:“你要将我葬在迦南地,在我为自己所掘的坟墓里。现在求你让我上去葬我父亲,以后我必回来”’(创五十5)。耶稣说这话。很明显的带有严与不同情的性质,有人提出多种的释:
有人说耶稣说这话是用亚兰语,译成希腊文的福音书,其中有了错误。耶稣的意思是说这个人很可以把埋葬父亲的事,交给专门的葬埋者去办。在以西结书卅九章十五节的经文也很离奇:‘巡查遍地的人要经过全地,见有人的骸骨,就在旁边立一标记,等葬埋的人来将骸骨葬在哈们歌歌革谷。’这番话似乎在暗示有一种专司埋葬之职的人,所以有人解释,耶稣是说这个人可以把埋葬的工作交给这种专职者,这不像是一种很适当的解释。
另有人说,这的确是一句难以忍受的话,耶稣直率的说这人所生存的社会已经在罪中死亡,他必须尽速从其中出来,甚至于撇下还没有埋葬的父亲,不让任何事情,即使那最神圣的责任来拦阻他走上基督徒的道路。
但是真正的解释一定是基于犹太人对于‘回去埋葬我父亲’的用法,今日在东方仍旧留存这种观念。
温特(Wendt)引证了与叙利亚的宣教士伟特曼(M. Waldmeier)有关的一件事例。这位宣教士与一位聪明富有的土耳其青年十分友善,他劝他在学程结束以后,到欧洲去旅行一次,使他的教育更为完备,心胸更为开阔。土耳其人回答说:‘我必得先埋葬我的父亲。’宣教士以为这青年的父亲逝世,表示同情与忧伤,可是那位年青的土耳其人解释,他的父亲还活得好好的,他的意思是他必须在离家远行以前,先对他的父亲、亲戚克尽一切的责任。实际上他一定要等到他父亲死了以后才离开家庭,这件事可能还要等上好几年。
显然这就是福音书中的这个人的意思,他是说:‘等我的父亲死了,等我有离家的自由时,我总会来跟随你。’其实他要把跟随耶稣的事,拖延到几年以后才来实行。
耶稣是智慧的,
耶稣对这个人说:‘你在这个时刻感觉到必须要从你所生活的死社会中出来,你说过了几年等你父亲死了以后再出来,何不现在就出来,不然你根本就出不来了。’
卫尔斯(H. G. Wells)在他自传中,叙及他生命中决定的时刻。他本来是做一个布商的学徒,前途似乎并没有甚么希望。一天,他所谓的‘一个内在的、先知的声音’临到他身上,说:‘时候还不太晚,赶快从这个行业中出来,不论要付上甚么代价,赶快出来。’他毫不迟疑的出来了,这就是他为甚么成为卫尔斯的原因。
愿 神赐给我们决定的力量,把我们从未把握时机的悲剧中拯救出来。
有主同在的平安(八23-27)
从某方面来说,这是加利利海很普通的景象。加利利海甚小,从南到北十三哩,从东到西最宽的地方只有八哩。约但谷是地面上一道很深的裂缝所造成的;加利利海就是这裂缝的一部分,深度为水面以下六八○
汤姆生(W. M. Thomson)在他所著的圣地与圣经(The Land and the Book)中,描述他在加利利海边的经历:
‘后来,我们就在岸下扎营,在狂风中度过三日三夜,我们必须要用两个栓子拉住帐幕所有的绳子,并且经常用全身的力量把它压住,免得抖颤中的帐蓬,会被风吹腾起来……。我们所看到的湖面,一片的狂风怒涛,浪潮不断涌到帐棚的门前,猛烈地震动帐棚的绳子,使帐棚几乎连栓拔起。这种风暴不但来势凶猛,而且在碧空无云的时候突然来袭。有一次我到温泉的附近游泳,不知不觉中,有一阵狂风从山谷的裂缝中猛烈地冲下来,我历尽千辛才游回岸边。’
克利斯第博士(Dr. W. Christie)曾在加利利住了好几年,论及他的验说道,在这些风暴之中,风似乎在同一个时候从四面八方吹过来,因为它们从窄狭的山谷冲下的时候,形成一个角度直袭海面。他说有一次:
‘一群旅客正站在提比哩亚海岸,注视着平隐如镜的水面,与它窄小的面积,一面对福音书中所描述的可能发生的风暴感到相当的怀疑。几乎就在那一
平静安稳的阳光,在不到半小时内,变为汹涌翻腾的风暴。
这就是耶稣
风暴中的平静(八23-27)(续)
在这个故事里面的意义,并非仅仅限于平静海面上的风浪而已。如果耶稣真是主后二十八年左右,在加利利海的某处地方平息了风浪,那的确是一件很奇妙的事;但是它与我们并没有甚么关系,它只是一个孤立性的奇迹故事,与二十世纪的我们却毫无关系。如果这就是故事的全部意思了,那我们很可以问:‘
但是这个故事的意义却要大得多了,它不是强调耶稣止息了加利利的风暴;而是指出凡有耶稣的地方,生命的风暴就会转为平静。它说在耶稣的面前,最可怕的风暴,也会归于平静。不论风暴攻击得如何凶猛,有
当冷酷、伤心、忧愁的寒风吹起的时候,有耶稣基督同在可以找到平静与安慰;当那狂热的情欲之风吹起的时候,在耶稣基督那里可以找到平安与保障;当疑惑的风暴要拔除我们信心根基的时候,在耶稣基督那里可以找到稳固与安全。在每次震撼人心的风暴中,与耶稣基督同在就有平安。
爱弗莱(Margaret Avery)提到一则奇妙的故事。在一所山上的乡村小学中,有一位教师正向儿童们讲述耶稣平静风浪的故事,不久以后,有一阵可怕的风雪落在山上。那天放学以后,教师几乎要拖住幼小孩童的身体,才能在风暴中行。当他们在极度的危险之中,她听见一个小男孩自言自语说:‘我们现在可以在这里与那位耶稣交往了。’孩子说得不错。那一位教师一定是一位了不起的教师。这个故事的教训,它的意义与实际,是说当人生的风暴震撼着我们灵魂的时候,耶稣基督就住在那里;有
魔鬼所居住的宇宙(八28-34)
在我们还没有详细地研究这段经文以前,让我们暂停一下,来澄清一点研究圣经的学生所遭遇的困难。福音书作者对于这件事发生的地点,显然感到有点含糊。这种‘含糊’可以从这三本福音书记载的差异中反映出来。在钦定本的马太福音记载这件事发生在加大拉(28节);而马可与路加福音的记载是在格拉森(可五1;路八26),即格拉撒乡村的人。难就难在这些记载各不相同。格拉撒(Gerasa)难以成为正确的地点,因所知道的唯一的格拉撒是在湖东南内陆三十六哩,基列的地方。耶稣决不会航行到三十六哩之外的内陆去。加大拉(Gadara)较为近乎确实的地点,因为它是离开湖岸内陆六哩之遥的一个市镇,而且市镇的墓地与牧场与市区有一段距离,也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有些抄本用迦吉撒(Gergesa),这名称可能是出于第三世纪亚历山大学者俄利根的揣摩,他知道不可能在格拉撒,也怀疑加大拉的可能性。他真正晓得有一个村落叫做迦吉撒,这是在湖岸的东边,因此他推测那地点必为迦吉撒。困难的产生是由于抄原稿的人,对于巴勒斯坦的地理不够熟悉,不敢确定这件事真正发生的地点。
这件神迹给我们看到新约中甚为普遍的被鬼附的观念。古代的人们毫无保留的并热烈的相信鬼魔与邪灵。空中充满了这些精灵,甚至穿过一根针眼也会碰到一个。有人说共有七百五十万个精灵,有一万个在人的右手,一万个在人的左手,它们都在伺机进行伤害人的工作。他们住在不洁净的地方,诸如坟墓,或污水之处;他们也住在旷野,人们可以听见它们咆哮的声音。它们对孤单的旅客,怀孕的妇人,新婚的夫妇,黑夜出外的孩童与黑夜的航海者特别有危险。它们在火热的正午,在日出以前及日落以后的这段时间特别危险。男鬼称作Shedim,女鬼原称作Lilin,耶自Lilith的名称。女鬼披着长发,对孩里特别危险,这就是孩童有他们守护天使的原因(比较太十八10)。
对于魔鬼的来源,人们的观点不同;有人认为在世界开始的时候,魔鬼就已经存在;有的人认为恶人死后,他们的灵魂仍在继续作恶的工作。一般对魔鬼的观念都与创世记六章一至八节希奇的老故事有关连。那个故事是说到犯罪的天使怎样到世上来勾引人间的女子,魔鬼乃是这种邪恶结合所产生的子孙。
这些鬼魔是一切疾病的作崇者,它们不但在癫痫症与心理方面的病痛上要负责,即使身体其它的疾病也要归罪于它们。埃及人把身体分作三十六个不同的部分,每一部分为一个鬼魔所占据。它们最喜欢采用的一种进入人体的方法,就是在人吃东西的时候,埋伏在他的身旁,伺机依附在食物之中进入人的身体。
这些观点在我们听来似乎过于怪异,但古代的人绝对的相信鬼魔。如果一个人认为他已经被鬼所附,他自然很容易产生一切被鬼附的征象。他能够使他自己真正地相信有一个鬼在他的里面。现今仍有人为自己会有某种痛楚,或者认为自己在生病,这种情形在我们所谓的迷信更深,知识更为幼稚的时代中自然更容易发生。即使根本没有鬼魔存在,古代的人必须假定鬼魔在一切的事上是真实的,他才能够从被鬼附的病况中得到医治。
魔鬼的失败(八28-34)(续)
耶稣到了湖的对面,就遇见两个被鬼附的人,他们住在坟墓里,因为坟墓正是鬼的居所。这两个人非常的凶猛,对于过路的旅客是一种威胁,小心的旅客们的确要远远的躲开他们。
汤姆生在他所著的圣地与圣经中告诉我们,他自己在十九世纪曾看有人,就像加大拉坟墓中被鬼附的人一样:
今天仍有一些类似的疯狂与危险的狂人存在,他们在山岭间飘流,睡在坟墓与山洞中。在他们最发狂的时刻,极其难以驾驭,而且体力惊人的强壮……这些疯子最普通的现象,就是不肯穿衣服。我常常看见他们在贝鲁特(Beirut)与西顿(sidon)拥挤的街道上一丝不挂,他们在乡间四处乱闯,恐吓四邻。
除此以外,耶稣在阻止这两个人说话的时候,表现出极不寻常的勇气。
如果我们真要知道这故事的细节,就必须参阅马可福音。在马可福音五章一至十九节的记载要长得多;马太只给了我们一个概要而已。这个神迹故事曾引起许多的讨论,讨论的中心是在毁灭猪群的事上。有许多人认为这件事很希奇,并且认为耶稣这样毁灭群畜,未免太没有心肝。其实耶稣绝不是故意要毁灭。
我们一定要尽力摹想当时的情境。那两个人正在大声喊叫(可五7;路八28)。我们一定要记得这两个人完全相信有鬼附在他们身上。当时每个人所接受的一种正常,正统的信仰,认为当弥赛亚审判的时刻来到,所有的鬼都将被毁除净尽。这就是他们问耶稣,时间还没有到,为甚么来使他们受苦的意思。这些人深信自己被鬼所附,世界上没有东西可以使他们得到解脱,除非他们亲眼看到鬼真的从他们身上出去。
惟有实际的行动能给他们确凿的证据。他们的大声喊叫,当然也使猪群受到了惊吓;猪群受惊过度,拚命的奔跑,因而跌入湖中。水对于鬼是不祥之物。耶稣抓住这个机会。
即使耶稣故意毁灭了这群猪,人们也决不可能以此作为反对
我们当然不能把一个人不朽的灵魂的价值,拿来跟猪群相此。我们少有人在早餐的时候不吃火腿,或者在晚餐时不吃猪肉;我们对于猪的同情,并不足以阻止我们去吃它的肉。如果耶稣真是以一群猪作为代价,使两个人的精神恢复健全,我们又有甚么可抱怨的呢?这事与鼓励人虐待牲畜或宽恕人对牲畜的残酷行为无关;它只简单的说明了,我们应该把持生命比重的观点。
这故事最大的悲剧是在它的结局上,看守猪群的人跑回城里报告一切所发生的事情,结果城里的人央求耶稣立时离开他们的境界。这是人性极度自私的表现。他们并不关心这两个人恢复了理智,他们只关心他们丧失猪群的事。许多人常常会这样说:‘我不管别人的死活,只要我的利益和我的安全有保障就可以了。’我们也许对于加大拉人的无情感到惊奇,但我们也必须注意,我们都不应拒绝去做那些于己有损,于人有助的事。──《每日研经丛书》



和合本简体
简体中英对照
和合本繁體
繁體中英對照
吕振中版
思高版
新译本
文理版
King James
New King James
New International
Deutch
Français
español
NVI
한국의
한국의 NKRV
한국의 KCB
WEB
基督徒文摘解经系列
每日研经丛书
新旧约辅读
歌曲 成语 词典
|  主页  |  旧约  |  新约  |  圣经对照  |  耶稣生平  |  讨论分享  |  意见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