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约辅读


马太福音第廿六章
香膏抹主(二十六1~13)
 ・公会的阴谋(1~5)
  耶稣的教导工作已经完毕,
 ・接受浇奠(6~13)
  这件事发生于伯大尼西门的家里;“长大
  耶稣称赞她所作的是一件“美事”,因为她晓得把握时机,以具体的行动来表明内心对主的感激与敬爱。香膏的价值虽然昂贵;然而,只要是用在主的身上,便没有一样是枉费的。“是为我安葬用的”这话是指出马利亚把香油倾倒在耶稣头上和脚上的举动,无形中好像为耶稣的殓葬作了预先的安排。根据犹太人的观念,给死人妥善的殡葬(包括用香油膏抹)是一件善事;马利亚可能知道,自己将来未必有机会可以向一个被钉十字架而死的人,行最后的礼仪,所以她必须抓紧这次的机会,向主表明自己的心意。
  一个能像马利亚般爱主的信徒,必定同样可以得着主的欣赏和赞许。其实直到今天,主仍不断在寻找晓得体贴
祈祷 求主助我作个爱祢和遵行祢吩咐的信徒。
犹大卖主(二十六14~25)
 ・犹大卖主(14~16)
  犹大出卖耶稣的动机,可能是出于贪婪,因为根据约翰福音的记载,犹大负责掌管耶稣和门徒的财政,而他经常擅自盗用公款;也可能是出于对耶稣的失望,因为他看见耶稣并没有在地上建立他的国度,其实这正反映出他自始至终都对耶稣的使命毫不了解。“找机会要把耶稣交给他们”可能是指犹大把耶稣的行踪报告祭司长和文士,让他们可以计划在何时何地下手捉拿耶稣
  不正确的价值观念,往往会影响我们生命中的抉择。犹大的失败,足以成为我们的鉴戒。
 ・同度逾越节(17~25)
  “除酵节”是犹太人吃无酵饼来记念祖先蒙神带领离开埃及的节期,原指逾越节随后的七天,但有时整段日子也可泛称逾越节。耶稣吩咐门徒进城去,与预先约定的屋主接触,安排吃逾越节的晚餐。
  犹太人平常的晚膳时间是在黄昏,但逾越节的晚餐则从晚上开始至深夜。在席间,耶稣表明有人出卖
  犹大虽然已经跟随了耶稣一段不短的日子,但他最后还是这样对待主。我们当反省自己最初跟随主的目的何在?我们对主的认识是否仍然肤浅?我们对
祈祷 主啊,我愿在任何环境中都对祢忠心,做个坚定不移的跟从者。
新的记念(二十六26~35)
 ・设立主餐(26~30)
  犹太人守逾越节是有固定的仪式与程序的,而擘饼、饮杯、唱咏诗篇等乃必然的项目。耶稣在这些既定的礼仪之外,加上一些说话,使整个礼仪具有新的意义,也成了日后教会沿用的主餐圣礼,帮助信徒紧记
  圣餐中的“饼”预表耶稣的身体。逾越节的羔羊昔日保守了以色列人不受天使的击杀,并且从埃及的奴役中得着释放。同样,耶稣
  “直到……日子”是指末日神国度里的欢乐;耶稣渴望在未来新的国度里可以与门徒有新的团契。因此,圣餐的作用并不是只停留在记念主受死的层面上,还更进一步引领信徒仰望主再来。由此可见,今天我们恪守主餐时,不但要存着感恩的心来记念主的牺牲,也要存着喜乐的心,预备迎接
 ・预言彼得跌倒(31~35)
  “我要……分散了”是撒迦利亚先知的话,耶稣指出这预言立即就要应许在
  以彼得为代表的门徒,坚定地向耶稣保证不会因他的缘故跌倒,甚至表示如有需要,即使为
祈祷 亲爱的主,我感谢祢,因祢牺牲的爱,我能得着永生。
顺服的祷告(二十六36~46)
  在吃过逾越节的晚餐后,耶稣和门徒来到汲沦谷东面,橄榄山坡的客西马尼园,耶稣可能事前向园子的主人借用了这地方。在众门徒之中,耶稣特别吩咐彼得、雅各和约翰与
  耶稣的内心感到忧伤,是由于他的人性感受到死亡的威胁,所以
  当我们的渴求与神的旨意有冲突时,我们也当像主耶稣一样,放弃自己的意愿以迎合神的心意。从
  门徒的困倦和软弱,大大加深了耶稣的孤单感。“警醒”是指灵性方面的不眠;“迷惑”则指误入歧途或陷入罪中的可能性。耶稣提醒门徒,他们必须时刻保持属灵的醒觉,才能够在考验中站立得稳。
  经过再三的祈祷与挣扎后,耶稣勇敢地接受一切即将临到的苦难。“时候”是指撒但的时刻,而“罪人”将要成为
祈祷 主啊,求祢教导我不单只在祷告中表示愿意顺服祢的旨意,也在生活上表明自己是个顺命的信徒。
园中被捕(二十六47~56)
  当耶稣和十一个门徒还在客西马尼园的时候,犹大带领“许多人”来捉拿耶稣;来人中包括一队罗马士兵,以及为犹太公会办事的圣殿差役。
  犹大事前与来人约定,他与谁亲嘴,谁就是他们要逮捕的人。“亲嘴”是犹太学生向老师问安的惯常做法,而原文第49节的“亲嘴”比第48节的“亲嘴”更加热情,显示出犹大与耶稣亲嘴时假装得何等亲切。犹大的虚伪与诡诈,在这行动中表露无遗。因此,我们作为耶稣的信徒,在每天与人接触、交往时,必须表里一致,这样才可以活出信徒应有的生命见证。
  门徒终于沉不住气,尤其是门徒的领袖彼得,要以实际的行动来反抗,削去大祭司仆人马勒古的耳朵,他以为单凭自己的冲劲和热情,便可以挽救耶稣脱离厄运。从耶稣责备彼得的话中,我们再次看见
  耶稣将自己交给捉拿
  耶稣和门徒在面对危难时的态度完全不同:前者表现极度的镇定和勇敢,而后者却是冲动与怯弱。耶稣的表现,是基于他已决心遵行父神的旨意,因此虽强敌当前而毫不畏缩;门徒既连警醒祷告也做不来,又怎能在考验中站立得稳?
祈祷 求主除去我内心的虚伪和诡诈,帮助我以真诚待人接物。
初步审问(二十六57~68)
  犹太公会的成员齐集在大祭司该亚法的官邸里,等候士兵把耶稣解来。该亚法是亚拿的女婿,亚拿在主后6~15年作大祭司,而该亚法则在主后18年被委任为大祭司。
  公会在该亚法的主持下,对耶稣进行了初步的审问。这群想置耶稣于死地的宗教领袖们,正在急于寻找对
  大祭司觉得用别的途径入罪耶稣会更为有效,于是迫使
  大祭司认为耶稣既确认自己与至高者同位,这就构成了犹太律法中最严重的僭妄罪,可以上呈罗马巡抚判以极刑。他们随即用各样方法凌辱和戏弄耶稣。“撕开衣服”是极之惊惧的表示;“吐唾沫”是厌恶、弃绝的表示。圣洁无罪的主,为要拯救你和我的缘故,甘愿忍受诸般痛苦与折磨;面对主这样伟大的爱,我们岂能不爱
祈祷 主啊,祢为我忍受了凌辱和痛苦,我愿意爱祢更深。
彼得否认主(二十六69~75)
  耶稣被捕后,彼得一直远远的跟着
  彼得第一次否认耶稣是在“一个使女”的面前。这使女是在彼得进入院子时给他开门的女仆,她可能因为彼得是耶稣众门徒中的领袖而认得他。经过这次的指认后,彼得还没有立刻逃离大祭司的官邸,他只退到前院等候消息。
  可是,他在前院又被另一个使女认出身分来;于是,他发誓不认识耶稣;然而,他在第二次否认主时露出了破绽,因为他说话时带有乡音,听来便知道是加利利人。因此,他第三次被人认出是耶稣的同伴。这次认出他身分的是一个男子,根据约翰福音的记载,这男子是大祭司仆人马勒古的亲属,曾亲眼看见彼得和耶稣一起在客西马尼园里。彼得不惜发咒起誓,表明自己与耶稣毫无关系。
  在彼得三次否认主之后,“鸡就叫了”。这里所说的“鸡叫”,是第三更的意思,即凌晨三时;罗马人的夜间共分四更:
  彼得对主的不忠,是由于他看自己的得失与安危比主更重要,他宁愿讨好人而不惜背弃主。今天同样有不少信徒,不敢在世人面前承认自己的信仰,恐怕被人取笑:有些信徒在面对利害关头时,只顾爱惜自己而甘愿违背真理。你是一个怎样的信徒?你对主是否忠诚?
祈祷 主啊,祢知道我的软弱,求祢赐我足够的力量,永远忠心于祢。──《新旧约辅读》